价值拷问与黑色幽默——评话剧《上帝负责?》
故事发生在著名好莱坞电影导演布鲁斯位于贝弗利山庄豪华寓所。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第二天早晨,两位全副武装的不速之客——韦恩和斯考特潜入了布鲁斯的寓所,他们是臭名昭著的购物中心系列凶杀案的凶手,同时又是布鲁斯电影的狂热影迷。两个年轻人把布鲁斯扣为了人质,接着又扣押了前来商谈离婚事宜的布鲁斯的妻子和女儿。他们要求布鲁斯发布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讲话,要他必须承认自己拍摄的暴力电影“腐蚀了我们(韦恩和斯考特)那可怜而简单的灵魂”以此逃避法律制裁——上电椅。韦恩和斯考特还召来了电视台的摄制组,以便让全美国的电视观众都能看到这个节目。精明老到的布鲁斯他巧妙地说服了两个杀手同意跟他在电视镜头前进行一场辩论,在辩论中,他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同时又把两个杀手辩得哑口无言。此时的电视收视率急剧地下降。此时,韦恩他破釜沉舟,对所有的观众宣布:“这个房子里所有人的命运。一切将取决于看着这个电视节目的人们——我们的性命在你们的手里。所有的人都把电视机关上,我发誓,我和斯考特将举着双手,向大家缴械投降,但是,如果,你们还继续看下去,我将把这幢房子里所有的人全部杀死,包括我自己和斯考特!”全国的电视观众并没有像他所要求的那样把电视关上,由此而引发了一场令人震惊和颤栗的杀戮,导致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六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死亡……当形而下的喜剧转换为世俗的哭泣与悲痛时,这一结果更具有当下文化的特症,所有的人都在错位中挣扎,最终却无法逃离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毁灭。
故事的尾声所有的角色讲述了在这个事件以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法律诉讼。 所有的人和机构都采取了推逶躲避的态度,出现了没有任何人声称对此事负责的尴尬局面,我们遭遇了良心的拷问,难道,真的应当由上帝来负责吗?该剧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诘问探讨了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有无因果关系,以及艺术家能否脱离社会责任感追求纯粹的艺术至上、艺术自由和艺术个性等问题。从家庭、艺术、法律、社会制度等层面逐个进行追踪、剖析后,揭示了人类本性中潜藏的“嗜血意识”和“窥探心理”———而这正是当今世界暴力犯罪现象愈演愈烈、暴力文化作品泛滥成灾的最终根源。作者对某些个体的偶然性原因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考,对于人性中最隐秘的“恶”这一整体的必然性原因的思考。该剧把视线超越了罪犯本身,甚至超越了造成这种犯罪的客观社会因素,而把眼光投向所有人的内心世界。
该剧具备了一切商业性戏剧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现代人能够共鸣的题材;引人入胜的故事;悬念和突变的巧妙设置;紧张曲折的情节,以及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艺术是非现实的一次现实”“是一次不可能的可能 ”这个故事是那么的离奇,有趣,具有很大的戏剧张力;至于悬念和突变的巧妙设置方面,作者极其娴熟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技巧,两个杀手来到奥斯卡得主,大导演的寓所,既非为了抢劫财产,又不是为了杀人害命,甚至对于布鲁斯还表现出崇拜,他们到底要干什么?这个悬念一直持续到全剧剧情进展到三分之二时,作者才向观众透露这两个杀手的真实目的。他们手里有武器,而布鲁斯却是手无寸铁。这种目的,意志和力量上对比又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更加令人揪心的悬念,然而,在戏要临近结束时,剧中主人公韦恩又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把决定所有人命运的主动权交给了在舞台上根本没有出现,然而又在主宰着戏剧事件的实际走向的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身上。这一悬念的设置把整个戏推向了高潮。
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整个叙事中,人与厄运的抵抗中几乎没有呈现出崇高和美德,相反,所有人物呈现的却是自私,贪婪,懦弱和残忍。因此,我被这出戏震撼,但我没有“感动”。剧作家试图用死亡来救渎罪恶,救渎困境中的人类。剧中人物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剧作家本。艾尔敦的困境,他没有建立主体的崇高价值,因为没有一个角色负载起这样的品格。既是凶手又是被害者,既是被害者又是凶手。这种价值批判的无指向性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化生产中对终级人文关怀的困境。这个戏的人物内心冲突、性格和行为是极其鲜明的,戏是属于绝对戏剧化的,它强调激情与爆发力——特别是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无论是心灵还是外形,它都是一种挑战;同样,要寻找到这个戏的语言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外国化的夸张;体裁的风格化的演绎,它是现实和创造的完美结合。所有的人物都需要对剧作残酷性的认同:这些体验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化”了,有表现主义残酷戏剧的成分,生死攸关的选择,激情是一种人生命中的爆发力。我从最后一场戏的表导演看,总体上是不是可以再沉稳一点?不少台词太赶,少几处静场。在节奏和细节处理上,一些重要细节的展现是不是可以再突出和充分一点。目前多媒体数字技术在中外戏剧中已广泛运用,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尤其喜欢画面,光电,音响的冲击力,导演那钢在视觉语言的力量,在积聚和爆发上是驾轻就熟的,舞台两侧的电脑三维画面突破了舞台的空间,不但是客观世界的延伸场景(如奥斯卡颁奖会场),而且成为人物的暴力心理空间(拳击,枪杀,血腥)。甚至是演职员欢快的幕后花絮,让观众从“杀戮”中解脱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