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 艺路铿锵 |断骨为戏,风骨铸魂——京剧名家“江南活武松”盖叫天
七十载艺路漫漫,总有人以生命为笔,在时光的长卷上刻下不朽的印记。今天,我们翻开艺路铿锵的第一篇,走进一位用断骨诠释“戏比天大”的京剧宗师——盖叫天的传奇人生。

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京剧表演艺术家,继承南派武生精髓和形成独具特色的盖派艺术。擅演《武松》等系列剧目,被誉为“江南活武松”。1950年被文化部授予“表演艺术家”称号。1959年起任浙江省戏曲学校艺术顾问。
田汉曾赋诗赞他:
“争看江南活武松,须眉如雷气如龙。鸳鸯楼上横刀立,不许人间有大虫。”
这短短二十八字,道尽了盖叫天在舞台上的英武气概,更藏着他台下三折其骨仍不折其志的铮铮风骨。
一折臂|断不了的亮相
16岁的盖叫天在杭州天仙戏院主演《花蝴蝶》时,不慎折断了左臂。伤口尚未愈合,戏票早已售罄,台下满是期待的目光。这个倔强的少年没有选择退票谢幕,而是对着镜子反复琢磨——原本左手拍右脚的“飞脚”动作,改成右手拍右脚会怎样?

当他在台上以全新的姿态完成亮相时,观众为这“别出心裁”的设计喝彩,却不知那稳健的步伐里藏着钻心的疼痛。“戏不能停”,这是他对舞台的第一声承诺,从此刻进了骨血里。
二断腿|屈不了的风骨
1934年的上海大舞台,《狮子楼》的武戏正酣。盖叫天饰演的武松追杀西门庆从高楼跃下,为避开同台演员,他硬生生拧身换了落地姿势——左腿传来剧痛,骨头断了。

庸医草草接骨,一个月后拆石膏时,他才发现断骨错位。看着腿骨歪扭的形状,这个硬汉没掉一滴泪,他二话不说,只是猛地将伤腿往床沿一磕!“咔嚓”一声脆响,吓退了庸医,之后转院找专家又重新接骨。
两年后,还是上海大舞台,还是《狮子楼》。当他再次以武松的姿态跃下高楼,稳稳落地时,台下掌声雷动——这一次,他不仅站在了舞台上,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更站成了“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的榜样。

三折腰|断不了的傲气
1966年的夏天,70多岁的盖叫天被推上垃圾车游街。面对屈辱,他趁造反派不注意,突然挣脱束缚跳下车子,高声怒斥。但造反派再次强行将他推上车,混乱中,他的腰椎被撞断,下半身从此瘫痪。
1968年的批斗会上,造反派残暴地用脚踩断了他34年前接好并已痊愈的右腿,并导致肩胛骨脱臼。他始终瞪着眼睛,一声不吭——骨头能被踩断,可那股子“不许人间有大虫”的傲气,谁也踩不碎。
1971年,这位“活武松”带着未愈的伤痛离世,享年83岁。

风骨长存,薪火相传
盖叫天的故事,是一折臂、二断腿、三折腰的传奇,却也是千千万万浙艺人的风骨外化。他断骨里藏着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他舞台上站出的,是中国人“宁折不弯”的精神脊梁。

七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浙艺的排练厅里听见吊嗓的余韵,在练功房里看到汗水浸透的水袖,总会想起这位前辈。盖叫天“戏比天大”的精神熔铸在一代又一代浙艺人的血脉里,愈发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