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见
我是非要写一篇关于柴静的文不可的。
因《看见》在网上炒疯了她,毁她的人也不计其数,我倒并不是想指责他们,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我并没有资格去指责任何一个人。
也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才开始关注她的。
早就知道了这么一个感性的新闻人了。是载在《杂文选刊》上的关于管制学校的报道,这篇报道我是流着泪看开头,流着泪看结尾……
我看到了太多痛苦,令人揪心的事情实在是多了去。但我更在乎的是看见痛苦后人们应该有的反应。
像柴静这样的人,虽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但她那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么是一个做新闻人该拥有的素质……
中国人,讲的是良心,这是柴静有的。老一辈总说:做人,做事,莫失了心。所以我坚信,他们是懂生活的。柴静无法蒙昧自己的良心说着不切实际的假话。
她的心有猛虎,所有她要细嗅蔷薇。所以她只是“以我之见”地记录下了她所看见的事情。这些事情或善或恶或是让人无法直视的血淋淋让人无法直视的现实,她只是以一个正常人的视角感性地对这些事情做了一些反应。
她不伟大,这些也只是以她之见。
这么一本书取名为《看见》也确实恰当,这也只是她所看见的。这书中,我看见人的无力,记得她开书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她让我看见,做新闻的也会这么有人情味。我们都是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熊培云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柴静让我知道,即使我们是体制内的弱者,甚至连小环境都改变不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连行为都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吧。
至少这样的柴静,内心柔软,让我的心也跟着软和起来。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大街上寻找你的眼睛,有一次我认为一个女孩是你,非常冒昧地拉住她问:是你吗?对方惊慌失措。直到电视上看见你,我才知道你是谁,原来你是一个有名的记者。你会觉得好笑吗?我曾以为你会是我的另一半。”
那是柴静在深入非典隔离区采访时,一个陌生人给她写的信,他说“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
这一秒钟就戳中了我的泪点。
我在柴静的书里看见生活的无奈,生命的可贵。
这样就够了。
以我之见,我不认为书籍能够改变世界,但是何不用书籍来记录生活呢。
这即“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