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市场 错位发展
在今年全省高职院校书记院长读书会上,刘希平厅长所做的关于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的报告,不仅切中浙江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实际,更是指导我院回顾总结十一五建设、谋划设计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学习领会读书会精神不仅被列为学院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读书会的主题内容,还成为新学年全院业务学习的核心内容。我们对专业建设在学院整体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分析有了更高的认识,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发展纲要》中,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深刻认识高职艺术教育的文化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其中几个标志性的变化对高职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择要概括为:
1.文化体制改革。以艺术院团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为标志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最后阶段,学校长期以来的主要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变革,必然对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等提出新的要求。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艺术教育既是其人才培育体系内容,又是政策与活动体系的支撑力量。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形态结构由单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型向庞大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型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宏大目标,艺术教育在服务社会终极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上也因之发生变革。
此外,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与经济一体化所不同的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走向,也对高职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紧贴市场谋划专业错位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高职艺术院校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立足现实,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在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出适应性变革。专业建设要体现“紧贴市场、和而不同、错位发展”的视野与襟怀。“紧贴市场”,在今天就是要主动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浙江文化建设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吻合度和实现度;“和而不同”,要求专业建设要立足文化建设的现实及未来需求,以满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为目标,“以质取胜,以特扬名”。既要恪守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职责,做精做特优势特色专业;又要关注地方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对才需求的差异趋势,拓展专业服务面向,做大做活新兴适应性专业。“错位发展”,要求在专业标准设计、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要体现专业特征,关注体现差别优势的专业特色培育,其内核是着眼于去同质化,立足“人优我特”,赋“特”以具体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学院专业建设的重点是:
1.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办精办强表演类专业,全面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类专业规模。
2.继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建设差异化分类管理意识;重建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价等在内的不同专业标准。
3.深化与育人模式改革相结合、与开放办学相结合的改革创新,积极寻求中高职艺术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和多学制并存、一体化构架的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