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介绍之一:温州撞歌
温州撞歌,是中国南方“对山歌”中的一种。温州撞歌多为儿童所演唱,其形态为:一,实词七言四句,虚词(字)多加在第四字和第七字后,形成类似于古代山歌中的“和声”。二,虚词(字)多用“沙来”、“啰来”、“啊哩来”、“呵昨”、“哎昨呵昨”等,这一类虚词(字)与浙江福建一带的渔民号子、龙船歌几乎相同。三,对歌中伴有乐器。四,音调多为五声徵调。
以上四个基本形态中,尤其是第一种,和古代山歌和汉唐间的民俗性歌舞“踏歌”较相近,很可能是古代山歌的一种演变。有的学者就直接指出,“撞歌”是“踏歌”的演变。如
“撞歌”中伴有打击乐器,在现今的记谱和录音中亦视闻不见,但幸运的是,在一些民歌的歌词中,还存有这样的唱词。以温州《撞歌》中一段唱词为例:“叮叮次,叮叮次,隔河撞歌斗有趣;两面两边人站满,打鼓打锣夺红旗”。从这一段唱词中我们可看出,在温州撞歌的场面中,不仅“两面两边人站满”,而且这个“两面两边”是指一河之隔的“两面两边”,是“打鼓打锣夺红旗”的“两面两边”。怪不得温州撞歌中的第一句老是“叮叮当”、“叮叮次”,实际上是模拟击鼓打锣声的谐音。在唐代山歌中,往往也是伴随舞蹈,并有乐器伴奏。刘禹锡在谈“竹枝词”时说到:“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有黄钟之羽”。
温州撞歌还有一个现象,即在曲末,有一个齐声帮和的“呵昨”或“哎昨呵昨”进行煞尾。落音多落在sol上,有时也落在sol音下三度的mi音上,形成很强的风格特点。
2009年7月,“山歌(温州撞歌)”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