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院记者团有关的故事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让我无意间加入学院的记者团。在这个充满温馨的大家庭里,我度过了两年多快乐的时光。我们总是习惯将记者团称为一个家,似乎这已变成了一种习惯。
还记得当我坐在会议室参加面试时,内心是怎样的忐忑;还记得第一篇不足200字所谓的通讯稿,被杨老师修改的地方不下80个字,那时的心里有一阵阵的难过,后来学姐告诉我:第一次写稿子都是这样子的——心理平衡了……直到现在,我的第一份手稿依旧保存在我的笔记本里,它总会让我想起那张布满羞涩的脸庞,挂着一张有些“招摇过市”的记者证,那年那事,那时那人……
“被逼无奈”的论文
经过了半个学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作文水平见长,大一下半学期,班主
30分钟以后,我走进了宣教处,马老师帮我敲定了论文的主题,带着一种把一切的不可知转化为成洋洋洒洒的文字的信念,图书馆成为了我每天必去的地方,每夜都是咖啡伴着我入眠,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当我上交最后一篇成型稿的时候,如释重负,虽然我知道比预定期限整整晚交了3天。获奖的那天,马老师告诉我,我是所有参赛者里面唯一的学生。那晚我抱着那本论文集哭了,因为我懂得,结果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
机缘巧合下的《思凡》
说不出是《思凡》成就了我,还是我“成就”了《思凡》,当它在《中国文化报》与我面对面的时候,我似乎还不确定它的真实性,只是因为
结识曾杰的幸运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走红了昆曲小生曾杰,也让我有幸采访到了明星校友,他是我第一个接触在校园以外的采访人物,
开始有了第一次不一样的采访里程,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不一样的期待,他让我对采访何赛飞、冯小宁、余华这些令我熟知却又陌生的人物不再显得那样手足无措。人与人之间的际遇,有时是命运赐予的礼物,在不经意间它会影响着你的心绪、思想、处世……
“以及”和马老师有关的事
记得以前,我总是喜欢在新闻报道上写“以及”一词,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个词太具吸引力还是怎么的,就好像不写上去总觉得会对不起它,终于在某一天,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尝试用文字去记忆,在闪烁的屏幕面前,借用这篇文章感谢所有曾谆谆教导我的老师。
